桩功在大成拳法中占有相当的比重,万法桩中起,大成拳的桩功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成功?站桩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目的?站桩又是在站什么?有什么作用?都知道力由站桩而得,得到什么力?有何作用?
我谈一下苦练八年大成拳的一些认识。我认为站桩只求一种全身放松的均整的浑元整体力,这种力不是脑子明白,而是身体能做拳。要想身体明白拳,必须吃常人不能吃的苦,作常人不能做的事,练常人练不到的功夫。多数初练者,开始站桩只能坚持十分钟八分钟,再后来半小时,站桩下来,全身不舒服,肩部酸痛麻胀,每天坚持并延长时间,达到2小时,痛感减轻。只要有毅力,继续深造,坚持站桩达到3小时。5小时以上,双肩感觉酸痛全无,有麻胀和下坠之感,只是双脚的后跟部位特别疼痛难忍。站桩到这步时,已有很大进步。但我认为还是不够,常听前辈讲当年王选杰先生.姚宗勋先生下大功夫时,一练就是一晚上,天亮才收功回家,所以站桩应在8小时以上。如站桩在8小时到10小时以上,就能体会到身体完全放松,拙力全无,身体舒适,双手抬起和放下完全一样,有时感觉双手放下还不如抬起时舒服,得心应手,从而产生了双手抬起和放下一样灵活的本能,这样桩功才是有了一定的基础。达到这种地步,只是大成拳的一个开始,虽然放松了,灵活了,但没有达到技击实战的要求,还要加上精神意识,思想概念,也就是王芗斋老先生说的假借无穷力。把站桩得到的这种浑元整体力通过假借意念变成活桩,能在技击中实用的桩。
比如技击桩,要求双手撑抱,做到肩松肘横,内七外三,把力量用在身体上而不是手上,因为大成拳是一种整体运动,肩胯运动通过整体和局部的运动使身体达到高度协调,协调的高低,取决于功夫的大小。协调的高低,直接影响功夫的发挥和应用。手只是身体的代表、方向,力量来源于身体的运动和变化,头手呼应,头手合一,眼观前手,头手产生一种争力,头向后靠,向上领,手向前伸,是通过肩顺出去而完成的,肩胯合一,肩动胯相随,胯动肩自领,上下合一,双胯活动自如,前脚是进攻的方向,膝要向前顶,顶是为了随时有攻击的意念,胯要向后拉,拉是蓄力,是为了攻击时有无坚不摧的力量,身体松紧适度,松是为了身法更好的运用,紧是为了用,在身体接近对方的同时,通过身体整体运动,局部变化,再配合上大成拳的单操发力而达到技击效果——实战。
还有站桩时,视野开阔,精神放大,如站在狼群虎豹之中,四周蟒蛇时有出现,有随时被攻击之感觉,精神高度戒备,随时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,要有临战状态,身体一触即发,但又不能乱动,破体露形,视四周之物如野草孩童,即老先生所谓形松意紧,大无畏之气势。以上是本人练功体会之愚见,诚请方家印证。
试力是把站桩得到的均整浑元的整体力量,通过下肢和胯的运动,但又不能失去整体一种运动形式。身体向前推动,发放,然后再用整体通过肩胯把身体拉回来,使身体重心作用在后胯上,这样反复长期练习,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协调的整体前后运动。每天持续练习应在1小时以上。开始时,身体僵硬,拙力难失,且动作过快。当达到一定程度时,加上相应的意念和精神假借,感觉身体向后拉时,确实拉住了很重的物体,非常慢,而身体再向前推时,又感觉到确实推上很重的物体,慢慢向前推进,但又不能使拙力,应用后胯催前胯,身体前推,手只是推动力量的表现和代表,这时就需要站桩的整体力,双手的撑抱,后胯向前的催动,而产生一种非常浑厚的不可抗拒的推动力。前后运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,就应加上“欲行不得不止,欲止不得不行”的意念,也就是身体向前运动时,随时产生一种停止或回拉的感觉,身体向后拉时,产生一种随时向前发放的力量。此意念一经加上,试力就会越做越慢,从慢中体会身体各部位是怎样变化的,逐渐体会在运动时不要把站桩的整体浑元力散了,在不动或微动时也不要减少了身体运动时的力量。另外,在做前后运动的同时,应加上整体的起伏,前推时身体一定要伏下来,有一种圆背、合胯蓄力、顶头、顺肩、拉胯蓄力之感觉,以上所说身体下伏时应同时做到位。下伏决不是弯腰,更不能把后臀撅起来。向后拉时,身体起来,双肘外撑,双手手心相互有向内夹的感觉和力量,整体用胯向后拉,这样试力既有前后力,身体又有起伏,达到一种前后运动的身体高度协调。
这种程度只是一个过程,在以后的练习中,精神应向高处提。老先生常说“缓胜于急,慢优于快,动愈微,神愈全”。在做试力时,精神意识高度调配,向前时,随时有后退、攻击发放、起伏翻卷等任何力量,后拉时,随时有向前发放、左右偏离起伏之整体变化,应做到随时随地有感皆应的状态,这样为以后身体起伏变化、推手的应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,而更快的达到实战目的。
大成拳步法有摩擦步、三角步、鸡形步、弧形步等,其中以摩擦步为基本步法。
摩擦步上体以整体为主,不偏不倚,初练时双手分开,以保持身体平衡,全身放松,头顶项竖,空胸实腹,小腹常圆,下体以胯为主,步法大小以适中为宜,重心前移,移动时上身保持平稳,提胯,纵膝,兜足腕。提胯,即上身不动,通过胯部运动使后脚离开地面。纵膝,膝盖前顶,小腿放松,使前膝与后胯产生争力。兜足腕,即提胯时,似脚在泥中,足尖略勾,足心不可离地面太高,双脚平行交错缓慢向前移动,整体感觉犹如在齐腰深的水中淌水而行。
按以上要领连续练习二小时以上,感觉全身舒适,胯部灵活,能做到整体移位,随时收、放、进、退,变化自如。
当摩擦步有一定体认功夫时,可做带步试力,如钩挫试力、波浪试力等。通过带步试力的练习,使头、手、肩、背、膝、胯整体相合。
摩擦步的延伸及变化,即为三角步、鸡形步、弧形步,
以上步法接近实用,运动速度较快。三角步,前腿进,后腿跟,前腿进代表整体运动的方向,后腿跟在前腿的后方,是虚步,后腿虚是为了下一步更好更快的变化,如此反复练习,待熟练后,可融进各种单操手,当身体高度协调后,可做单一定向发力练习。
鸡形步与三角步大致相同,只是在后腿跟进时,后脚不落地,以便更好的变化和运用。弧形步是在前边几种步法的基础上,做弧形运动,使身法和步法更加运用自如。
力由站桩而得,由试力而知,如何知?怎样练?到何种程度?又有什么作用?
推手:大成拳推手分单推和双推,初练以单推为主。单推两人以三七步相对而立,前小臂相搭,以对方中线为主,做椭圆型运动。双推为活步推手,其原理与单推一样。
推手是试力的延伸,即有外力和阻力的情况下,是否能做到整体协调,运动自如。在推手过程中,有感而应,随时做到定、打、放、偏、离。
在推手当中,体会不动中之动,动中之静,做到欲动又欲止,欲止又欲动。在推手过程中,以身体运动为主,手只是身体的代表,力的方向,头手要呼应,做到身松意紧,空胸顺肩,以己柔化之力,控制对方身体中线,使对方有被绳缚之感觉,而我有牵牛逍遥之意动。
纵观大成拳推手,只是在有外力的情况下,身法、步法以及整体协调的一种功法,只有长期磨练,达到相当程度,才能刚柔并济,运用自如,随遇而发。
因推手是对抗性练习,非只言片语所能表达清楚,只有因人施教,才能洞悉其中之奥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