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爷不明白呀,杜凤元说,改日我们要去登门拜访了。
一百多年前沧州的土地,盐碱化严重,辛勤耕作才勉强维持温饱。有耕作就有希望,八极拳门内的师徒关系好,源自于互助互帮,耕地要先耕师父家的,师爷王锡庆做到了。
春暖花开的季节,小河中的水融化了,流淌着。太阳暖洋洋地照在后背上,先师杜凤元牵着牛,走在前面,这牛温顺了许多,也知道好好表现一番,牛头向下一沉脖子一挺,后腿用力。练习八极拳的人最敏感发力的方法,牛耕田的发力很像八极拳的发力,八极拳的发力也是以头为重心,向前挻出,向前的冲力也像这耕地的牛。
师爷王锡庆在后面扶犁,发力也像是一头牛,双手前撑,弓着背,双腿蹬力,师徒、老牛、田地发出了整劲。杜凤元先师又开始说拳,他以牛为喻,一边讲一边牽着牛,耕田的节奏不快不慢。
习练八极拳首先要解决行气运气的问题,如果气不顺,八极拳的劲力就发不出来。黄牛很会发力,他指给师爷王锡庆看耕田的牛,“空腔实腹,劲随气出”。这句话很实用,是杜先师传下来的。
八极拳在生产生活中常常是以物说拳,师父耕着田说着拳中的劲力,眼见是犁田,实则是在练拳,好的拳种在于把持,无处不拳,无时不拳,这才是学练八极拳的常态。
牛也好,人也好发力时要求“空腔”,空腔是说气不能沉积在胸腔中,气浮在胸腔行拳时气不能沉入丹田,人就有一种飘浮态,双脚无力。走拳架时还会有憋气感,解决气积胸腔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,这个办法很简单,按照动作要求去做,效果快 ,收效大。实腔变空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想象着黄牛耕地,前面手臂撑劲,后腿蹬力,你可以手抚一物去试,气很快就顺向了下腹。
“实腹”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沉丹田。黄牛犁田时的发力,很有特点,细心观察,黄牛的每一次发力,黄牛的气都要向着下腹部聚气,好像有一口气变成了一个球在腹部滚了一下。
“劲随气出”是说八极拳的发力方法。发力就是气力。气离不开力,力作用于气。先师杜凤元还说,发力时要“流大汗,喘大气”。发力时一定要向外吐气,不能憋气。
“空腔实腹,劲随气出”简简单单的八个字,说出了八极拳的发力特点,它根植于沧州的那片土地,口口相传,流传至今。
百年前的沧州,武林高手藏于民间,身怀绝技常常是隐藏着的。老一辈的武林高手有的给皇家当保镖,有的给王爷看家护院,善终的武师并不多。
八极拳的先师李大忠英勇神武,其子李贵璋身怀绝技,隐居乡间一生不去讨好权贵。据说李贵璋身形灵巧,走路快,闪身而过,不留痕迹。李贵璋练拳的同时也练习奔跑,月挂中天,一道黑影穿梭在田间,夜黑而行,日出而息。
民间将李贵璋的武功当作了神话讲,传说他能日行八百,翻墙越脊如履平地。人们捕风捉影,将他越传越神。
春耕结束后,先师杜凤元又提起了夜行人一事,听到王锡庆有人夜探武功的讲述,杜凤元料定夜行人一定是师弟李贵璋。经过七年的观察,杜先师认定了徒弟王锡庆,八极拳的功夫也练到了五六层,是个练武的材料。
这日先师杜凤元告诉师爷王锡庆去拜访李贵璋先生。王锡庆高兴得原地空翻,师徒二人前往罗疃。
师爷王锡庆家住后王庄离罗疃十几里路的样子,乡间小路开满野花,黄色的是苦菜花,还有蓝色的马莲花。风和日朗的天气,一路上杜先师讲着师弟李贵璋的故事。
先师说,李贵障行路快有两种方式,一是鹞子穿林,二是懒龙卧道。
鹞子穿林主要是练身法,身体拧身而进,是鹞子飞行时的姿态,侧身斜膀,前手上穿,后手平拉,模仿着鹞鹰的飞翔。这样的行进方法阻力小,身法灵活。行走的速度快还练了腿上的功夫,一脚前迈,一脚于后面助力蹬踏。脚步的声音就像一匹奔跑着的骏马。王锡庆按着师父说过的要点,试着走出鹞子穿林,几步过去沙土飞扬,速度之快,转瞬即逝。杜先师满意地大笑。
一个式子走熟了,师爷又向杜先师请教另一个式子。杜凤元先师说,另一个式子难度大,说一说可以,很少有人做出来。李贵璋行走和练功还有一个动作,动作的名称叫懒龙卧道。说出来简单,就是扑步前行。此动作要有腰腿功夫,有点像形意拳中的龙形,发出两个力,一是向前一跃可前行一丈,二是有一个向上的顶劲,同时双拳钻出。
师爷王锡庆一会鹞穿林,一会懒龙卧道,转瞬间就到了罗疃。
百年前的沧州民风淳朴,家家练拳,户户尚武。罗疃的李家曾经是著名的把式房。当年先师李大忠习拳教拳,组织村民操练八极拳,集众多江湖兄弟的实战经验,将八极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
说到八极拳的传承,第一代是吴钟,第二代是丁孝武,第三代是李大忠,第四代是李贵璋、杜风元。第五代是王锡庆,第六代王锡庆家传弟子众多,最具代表性的是王锡庆的三子王金声,曾任国家武术教练。
王锡庆家人常说的一句话是,感谢丁李两家,丁家指的是丁孝武,丁孝武传八极拳于李大忠,李大忠之子李贵璋传拳给王锡庆。这样说为的是清晰地说明王锡庆八极拳的传承关系。
话说杜凤元年龄较高,时年八十多岁,在其晚年收了王锡庆这个徒弟。杜老先师收徒是极其严格的,按着古制,收徒要先看他三年,在这三年,并没有教拳,仅说了一句“先练着吧。”这句话也不是随便说的。
武林中的人,说出的每一句话,都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承诺。武林人重诚信二字,先练着也是一种信用,不是一句应付的话,一句话可以这样解释,也可以那样理解,但“先练着”也是一种机缘。王锡庆独自练了三年,先师杜凤元,暗中观察了三年,在勤、德、艺三个方面认可了王锡庆。
那是一个风清气正的夜晚,月挂中天,田野中飘散着庄稼的清香。又是子夜,先师杜凤元来到王锡庆的门前,借着月光,看清了王锡庆健美,敏捷的身形,故意弄出点动静,咳了一下。王锡庆也看见了先师杜凤元,他就站在自己的面前,仙风道骨,白发童颜。王锡庆上前施礼拜见,先师手抚长髯说:“从明日起到我那去练吧”。这是一句肯定和接纳的话,王锡庆盼了三年,想了三年。
自此以后,每日夜深人静的时候,王锡庆都在先师家里练拳,时间又过了三年,在这三年里,先师杜凤元精雕细刻王锡庆的八极拳小架,小架拳仅有二十七个动作,为何是二十七,这里有个说法,八极拳套路动作,都是九的倍数。九数为最大,因此原因王锡庆传承的八极拳的动作套路不增不减,原滋原味,古朴凝练。八极拳的节短,势简还有一个原因,练习八极拳需要体力,按照古拳风格演练,要求练一趟小架拳,发出“四扯五挣”的力,一般的人还真练不了。每招每势劲力尽出,能量消耗之大是难以想象的。
三年过后先师见王锡庆的八极拳劲味十足,才开始说拳,又说了一年拳。详细地讲解拳用及实战中的打招变着。这样王锡庆前后练八极拳小架共用时七年。老话讲,八极拳小架出味,大架出劲。八极拳小架的味是什么样的,见过王锡庆练拳的弟子们描述说:看见师爷王锡庆练拳,吓得往后躲,身体靠在了墙上,不敢直视。
七年过后师爷王锡庆的功力大增,小架拳打得“闪电穿针”一招一式刚猛暴烈,先师杜凤元想到高徒学八极拳己入正轨。怕自己年事已高误了爱徒王锡庆,有意将王锡庆引见给师弟李贵璋。让李贵璋来完成八极拳后面的传承。
这日师徒二人一路鹞子穿林来到李府,抱拳施礼问安,落座品茶。杜风元先师说明来意,因年事已高,不能耽误了弟子王锡庆,拜请师弟收下王锡庆为徒。
李贵璋大喜,他似乎熟知王锡庆的功夫,也没推辞,当即答应下来。武术大家又不能夺人所爱,李贵璋与杜凤元商定,王锡庆为我们二人的徒弟。择日举办了拜师仪式,写了拜师文书。至此王锡庆成为八极门内为数不多的双师弟子。
先师李贵璋教拳言传身教,教拳也是练拳,李贵璋练拳走趟,王锡庆随在身后,每日八极拳小架连续不断地行拳几十趟。体息时,还不忘讲拳说劲。
八极拳中的力也好,劲也好,无非是把控好两个力,一个是闪打,一个是寸力,“两力”的发挥,构成了八极拳发劲的精华。
先师李贵璋说,八极拳发力有拳诀“闪打寸力发”。为了拳诀表述上的方便,我们先模拟八极拳的发力状态。其发力时的身位姿态是马步,为什么是马步,因为八极拳是“马步拳”。“闪打”时的状态是快,其形态“闪电穿针”,力量在四扯五挣的状态下,瞬间发出,快如闪电。
八极拳中的闪打特点,“见缝就钻,见枝就搬”。为了将闪打发挥到极致,先要“开门”,因此八极拳也叫“开门拳”,先出左掌,朝阳掌,直奔对方门面,对方出手相应就是开门,门开时就要进入,如何进,方法就是闪入。其形态快速如闪电,贴身而入,形同闪电。同时闪打要求有力度,快的同时又方便了发力。
“寸力”是八极拳的另一个特点。所谓的寸力就是贴身而发,拳面接触到了对方的身体,把控好离心力和向心力,有一个挣劲,拳面旋转式顶出。在惯性和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,将对方击出。
八极拳的发力特点“闪打寸力”,威力具大,理解和掌握了发劲要领后,要多加练习,每招每式都会发出空爆音,拳起风动,不怒而威,呼气拳出,多动合一,气力求整。
传统的农耕与武术结合,使生活有了动力,有了活力。八极拳第五代传人王锡庆有九个子女,人口多子女强壮,生活过得生龙活虎,虽然日子很艰难,但练武让人精力允沛,苦日子熬着。
王锡庆世代务农,农耕时代农是本业,穷人练武并不能增加收入,况且旧社会沧州地界土地盐碱化严重,自然灾害不断。而王锡庆一生的精力都放到了武术上,不问农事。
习练八极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夜里,白天都从事田间的劳作。每天的夜里,王锡庆都在练拳,从未间断过。把式房就是一间草房,只是房间内无任何家具,长条形的房间,不求遮寒避雨,也不讲究,有了墙壁可以遮挡人们的视线,留给自己一个练拳的空间。
把式房就是农家练拳的场地,我们可以想象它的样子。相传师爷王锡庆家的把式房有一个突出的特点。练拳到后半夜,可以睡到房内,但是房内是不可能安床的。据说,八极拳的前辈睡觉时在把式房内的对角线上,拉上一根绳子,人可以睡到绳上。这种说法不会有多少人相信,有一次我请教过一位道教的师父,他向我展示了一种睡姿,更是奇特,地上埋了一根桩子,人的一只脚的脚掌踏在桩子上,另一腿伸直向上翘起。头在下手握拳抵在太阳穴上,闭目而睡,这是睡桩,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“卧学希夷”。
你想啊,师爷王锡庆练拳练功一夜,第二天那能下地干农活,地里的活都靠着爱妻帶着几个孩子。因为孩子们从小就在田间劳作,个个都是有把子力气。
好在长子本份老实,操持家务,田间的农活是把好手,而二子天生的神力,力大无穷。三子还小只对八极拳着迷。
农户人家都有相帮的习惯,农忙的时候,八极拳的弟子就会聚集到一起,抢耕或抢收地里的庄稼。
这样师爷王锡庆专一练武,不问农事,白天就去罗疃李贵璋师父家练拳。
李家原来由李大忠传下来一处大院,高墙灰瓦,有一个门楼。原来李家有些土地,李大忠过世后,家境没落,地卖了,院子还留着,成了沧州著名的把式房。
这里聚拢了一大批八极拳的练家子,都是穷苦的贫民百姓。李贵璋教拳,还管饭,练完拳后,可以吃过饭再回去,避免了饿肚子。每天的上午都会来几位妇女,义务地做饭,大锅煮出的高粱米饭。粒大,色红,偶尔也可喝上一碗,带肉的白菜荡。
师爷王锡庆的功夫好,并能全力投身到八极拳的教拳中,很快就成为了李家把式房的大师兄。掌门师兄担起了李家的一切事务。
这一年风调雨顺,地里的苗出全了。家里不够吃的,师兄弟们可以相互串换一点,穷帮穷,难关过去了,逐渐学练八极拳的人多了起来。
沧州地界,学武的人多,武术拳种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。李家的武术是枪门,八极六合大枪天下闻名,子龙枪出神入化,行者棒,飘摇刀,应手棍等器械套路传承了上百年。八极拳法分为大小架,六大开,八大招,八极劈挂等。
八极拳流传最广泛的是八极拳的大架,八极拳大架的特点,是接近实战,其套路中的动作都可以拿出来单操,拳架单操的方式易于出功夫。在众多的弟子中大部分人练的是拳套,而只有小数的人单操走趟,功夫高的都出在单操手中。
八极拳大架的套路熟练后,就开始对练,俗称“查大架”,一般情况下由师父选对,将两个徒弟组合成一对。每天两个人都要对练,最初的时候对练有套路,一人攻一人防,攻防要互换,起势时一方豁打顶肘,一方十字手相接。对练离实战就一步之遥,八极拳的实战出自对练,因此对练成为八极拳日常的训练课目。
老一辈八极拳高手对练时,你来我往,打招变着,有形无形,己经没了套路。对练的双方攻方来拳,守方接化,其中带着拿法。在传下来的套路中,打中有拿,拿中有打,上下双盘,前后左右变换莫测。
传说中先师李贵璋最善长查大架,因无对手,只能让高徒掌门大师兄王锡庆做下手,两人一来一往,一套对练下来,让人眼花瞭乱,外行人根本分不清其中的招式和手法。
练拳日围观的人山人海,小孩子爬到了树上,大人骑到了墙上,观看师徒二人查大架。
有人说八极拳最早的名称为"把式拳″。把式拳的意思是说,该拳种是众多江湖练把式的兄弟,将毕生的武学经验,汇集到一起而形成的拳种。"把式″也指庄稼把式在田间劳作时相互间切磋拳法。
"把式拳″这种说法,在江湖中流传了很长时间,随着时间的流逝,因为谐音的作用,"把式拳″逐步叫成了"八极拳″。一个好的拳种,有一个好的名字,其运势必旺。至于八极拳最初叫什么名字己无法考证了。从这种“把式拳”称谓中让我们直观地感觉到,八极拳确是江湖兄弟武学精神和武学技艺的结晶。
还有一种说法八极拳传到吴钟的时候,才叫八极拳,人们公认吴钟是八极拳的始祖。还也有人说八极拳为武当八极拳,是中国道教中的优秀拳法,在吴钟之前上溯还有十一代,只因历史久远己无法考证。许多说法都是老辈在教拳时口传心授,流传下来的文字稿很少。
八极拳的起源有争议不可避免,不同的说法或传说记下来,待慢慢加以考证也有必要。
八极拳老一辈的故事,又过去了百年,在历史的长河中哪怕是一点火花都是十分可贵的。王锡庆八极拳的传承方式以家族式传承为主,尚能按着老谱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,也是难能可贵。据说老谱还在,但家族之外的弟子只能按名谱操练,拳中的核心内容尚处于秘传阶段。
八极拳的核心秘密离不开实战,一切拳法都要到实战中去检验。解放前河北沧州兵荒马乱,又是商旅的必经之地,民风尚武以求自保。
解放前沧州地界武林门派林立,相对独立,各自都暗藏着独门绝技,相互较技在所难免。同是八极拳也因师门不同而出现差异,好在乡里相亲的,只是为了比试武艺,点到为止。
王锡庆八极拳有一经典招式,谱名为“落步砸”,动作简单,老谱的谱名就是动作要领,右脚,右拳同时抬起,顺势下落,拳带着风砸向了对方。过去传拳只讲动作,不讲用法,用法秘不外传,没有人去详细说明。
这日正是清明节前后,田地间小草泛青,混浊的池塘中,飘浮着几只白鸭,岸上有三棵大柳树,柳树开始放绿,树下一群孩子分成两伙开始比武。一伙是王锡庆的儿子们,显得势单力薄,对方从年龄上占有优势,身高马大的样子,围观的人很多,将两伙人围在了中间。
沧州人比武,讲文比和武试。文比就是双方规定了一个的动作,分为上手方和下手方,上手方主攻,下手方主防。武试则是不规定动作,类似于散手。沧州的比武不叫比武,叫“摸摸”也叫“摸手”类似于现在的推手。
功夫上行不行不用说,摸摸就知道了。孩子们的摸手也是很认真的,先定好规矩,分出上下手。两边各出三个人比试,三局比完,决出胜者。
沧州比武前,两方还要盘架子,即练一路拳架,每位参赛人都盘过架子后,一般情况下,就能判定哪方能胜出了。
王锡庆的二子,我们称二爷的走入场地中间,都说二爷的武功最强,胆子也大,天生的神力。
三年前,也就是在这池塘边,古柳下,二爷被对方一个落步砸,坐到了地下,输了就得认,二爷拍掉了身上的土,头也不回地回到了村里。武术较技最怕输 ,输过的人,一定会找回来,不然永远是对方的手下败将。上次一败,二爷三年没去罗疃,起早贪晚苦练了一式“落步砸”。
三年前与三年后不一样了,还是落步砸,一个上步,手起拳落,直奔对方的右臂,对方出臂一拨,只叫落脚声如闷雷,轰轰作响,手起拳落,对方的右手臂掉了一块皮,血肉模糊。
致敬所有武学传播者!(联系微信634686588)
www.wushuguan.com.cn 服务内容:
免费收录推广优秀作品/就近推荐当地明师
仅以本站与喜爱传统功夫的拳友共勉!
PS: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,只为个人学习,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(作者)不清晰而未署名,望见谅。尊重原创作者版权,期望留言点评告知。
温馨提示: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,辩证是否适合自己,不要盲从。